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家長這樣搞定

專訪蔡淑妃副教授:學前孩子的「情緒小怪獸」,用這招輕鬆搞定
學前小孩的情緒問題,像突然大哭、耍脾氣,常常讓家長和老師很頭痛。怎麼管才好?罵沒用,打也不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次我們訪問了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的蔡淑妃副教授。她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分享如何用「正向行為支持」來幫孩子調節情緒,還教家長怎麼從亂七八糟變得井井有條。

孩子的情緒為什麼這麼難搞?
「學前小孩的大腦還沒長好,尤其是管情緒的部分還不成熟。」蔡副教授一開口就說到重點。她解釋,孩子不像大人能忍住不高興,遇到不順的事,比如玩具被搶或肚子餓,就很容易爆炸。「這不是他們故意鬧,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開關』還沒學會怎麼用。」她笑著說,家長如果懂這點,就不會覺得孩子是在找麻煩。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會覺得沒招,甚至動手打。教育局還特別提醒,不能用不當體罰。「但其實,打罵只會讓事情更糟,真正有用的是先搞懂問題,再用溫和的方式帶。」

情緒爆發的「七步驟」
蔡副教授分享了一個實用的工具,叫「行為爆發週期」(The Acting-out Cycle)。她說,孩子鬧情緒有七個階段:
1. 冷靜時:孩子心情平靜,最好跟他玩。
2. 引爆點:有東西惹到他,比如沒睡飽。
3. 煩躁時:開始坐不住,可能嘀咕幾句。
4. 火氣上升:情緒越來越大,可能吵鬧。
5. 爆發點:完全失控,大哭或摔東西。
6. 緩下來:慢慢冷靜,但還很累。
7. 恢復時:回到正常,能再好好玩。

「家長如果能認出這些階段,就能在前面幾步先出手,不用等到爆炸才來收拾。」她特別強調,「到了『爆發點』時,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而不是繼續激怒孩子。」比如孩子正在大哭或丟東西,這時罵他或硬拉他只會更糟,最好先確保他不會傷到自己或別人,等他冷靜一點再說。

像防疫一樣管情緒
蔡副教授特別從「公衛」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常跟老師說,要先把大多數孩子顧好,就像疫情時叫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她說,這就是在「定規範」。比如,家裡可以定個規矩:不高興時要說出來,不能動手。

但她強調,「叫不等於教。」光叫孩子遵守沒用,得教他們怎麼做。「就像疫情時要教怎麼戴口罩一樣,家長得示範怎麼說『我不喜歡這樣』,而不是直接發脾氣。」她說,教好了,最後還要給「具體的回饋」。比如孩子照規矩做了,就誇他「你剛剛說出來真的很棒!」;如果沒做到,就溫和提醒他該怎麼改。

「這概念很簡單。」蔡副教授笑著說,「做到這些的老師或家長,班上或家裡那些小問題,像是吵鬧或搶東西,慢慢就會不見。」

家長的耐心是關鍵
訪問最後,蔡副教授提醒:「孩子的情緒不是一天能搞定的,家長要有耐心。」她說,學前階段是孩子學怎麼管情緒的重要時期,用正向的方式帶他們,長大後他們會更懂得面對挫折。「看到孩子從大哭大鬧,到能跟你說『我想要這個』,那種感覺真的很值得!」

蔡副教授的方法很實在:定規矩、教做法、常回饋,再加上爆發時顧好安全。家長用理解和支持,就能把「情緒小怪獸」變成聽話的小幫手。試試看,下次孩子鬧時,你可能會輕鬆不少!


 蔡淑妃 副教授
 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師培中心教學與輔導組 組長
 學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專長:情緒障礙、正向行為支持、社交技巧教學、重度障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40413『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的跨學科探索: 從腦科學、教育學到復健醫學的多元視角』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