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圖片
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 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引言:發展障礙與大腦科學 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s)涵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等多種樣貌。這些孩子在語言、學習、注意力與社交上遇到的挑戰,往往不只是「行為問題」,而是大腦結構與功能失衡的反映。 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我們知道發展障礙的困難源自於 神經網絡的非典型發展 。在眾多發展障礙中,自閉症光譜疾患是目前影像研究最完整的領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案例,幫助我們觀察「大腦如何影響發展」。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倪信章醫師 長期關注神經影像與臨床介入,他將在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舉辦的【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線上繼續教育研討會中,分享「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在自閉者的應用 」。會前我們特別專訪倪醫師,談談自閉症腦部的最新發現,並展望臨床介入的新契機。 【主 題】 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日 期】114年10月19日星期日9:00 ~17:00 【地 點】線上遠距課程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384qfkuNTMeuxGDm9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專訪】倪信章醫師:從腦網絡異常到治療新契機 ——  rTMS 在自閉症的應用 問:自閉症的孩子,大腦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倪信章醫師: 「最新的神經影像研究顯示,自閉症並不是某一個腦區異常,而是多個腦區之間的連結與協調失衡。這種失衡影響了所謂的『社交腦網絡』,包括杏仁核、梭狀迴、後上顳溝等區域。研究指出,自閉症者在辨識臉孔時,梭狀迴活化較低;在解讀他人情緒時,杏仁核反應異常;在理解眼神與動作意圖時,後上顳溝活化不足。這些異常正好對應到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的困難。」 問:除了社交腦,還有哪些腦區被認為重要?   倪信章醫師: 「小腦過去被視為只負責動作協調,但近十年研究證據發現,小腦也參與語言、注意力與情緒調節。MRI 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小腦,經常出現結構異常。功能影像也發現,自閉症患者的小腦與大腦之間的連結呈現非典型模式,甚至會出現與...

1141012「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主 題】 「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日 期】114年 10月12日(星期日) 8:50~12:30 【地 點】 線上課程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研討會說明】         目前在台灣大部分的早療醫療人員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宥於醫療形式架構、健保給付、專業養成的限制,缺乏較完整深入近便的親職指導、心理支持。 對發展遲緩兒童的幫助,照顧者、 專業人員( 包括醫療人員老師社工)均是最貼近孩子也是最關鍵的角色。但在長期照顧的過程中也常遭遇一定程度的困擾與壓力。故如何適當的自我照顧與維持韌性是漫漫長路上極其重要的關鍵因素。 此課程即聚焦於如何務實有效的幫助家長及如何照顧提供照顧的自己! 陳錦宏醫師: 講題: 讓孩子如此幸運地遇見你 : 台灣發展弱勢兒童照顧者賦能生態系的建立 在台灣,有25-30%的兒童面臨心理發展上的弱勢問題,包括焦慮、ADHD、自閉症和妥瑞症等。其中,以ADHD為例,陳錦宏醫師從臨床上的案例觀察到進一步的家庭校園研究顯示,這類孩子的家長和老師深受孩子症狀影響,常感到教養上的困難與挫折。因此陳醫師創立了結合專業者及照顧者雙主體模式的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旨在如何透過長期專業者支持培力親師照顧者,讓親師能成為照護這類孩童的優質能量。ADHD心動家族協會模式強調以家庭及學校為中心的兒童精神心理衛生社區照護,十幾年來已舉辦了2000場親師培訓活動,吸引60,000人次參與,成為國際上備受重視的模式,受邀至亞洲六個國家分享,並被國際專業通訊專文介紹。 為了進一步推廣此實體模式經驗,協會團隊近幾年開始結合「心保親職賦能數位平台 」進行以數位模式為基礎的「心動全台灣」計畫,以數位模式為核心,讓專家教養技巧與支持長期進入家庭與校園。計畫以系列影音課程、直播講座與共學社群,長期陪跑照顧者。目前已建立 14 個「數位之心友善社區」,提供家長、教育人員及照護者參與;另外也針對 0-6 歲離島早療家庭與安置機構開設專屬課程。截至 2025 年 7 月,已超過 1,397 個家庭與學校照顧者參與計畫,累計...

創傷知情:融合教育的基礎~專訪臺中教大吳佩芳教授

圖片
從創傷知情照護到融合教育:以CRC與CRPD 精神打造學前特需兒的包容環境 學齡前特殊需求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創傷可能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研究顯示,超過 70%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創傷事件,而特殊需求幼兒因醫療處置、環境變動或不當對待等,更容易累積創傷經驗,導致「有毒壓力」(Toxic Stress),影響大腦發育、情緒調節與學習能力。創傷知情照護為這些孩子提供安全與信任的基礎,而以《兒童權利公約》(CRC)與《身障者權利公約》(CRPD)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則進一步確保他們在校園中享有平等參與、免於歧視的權利,並獲得合理調整。為此,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特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研究所的吳佩芳助理教授,分享她在創傷知情照護與融合教育領域的專業見解。吳教授擁有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學前特殊教育博士學位,長期研究早期療育與家庭支持,她強調:「融合教育並非僅是將特殊需求幼兒安置於一般教室,而是要以CRC與CRPD的精神,創造一個真正包容、尊重每位孩子權利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行為,可能在訴說創傷 您是否曾觀察到孩子有以下表現? 對陌生環境或人異常抗拒 突然的情緒爆發或退縮 社交互動困難,甚至顯得焦慮 吳教授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約每兩名學齡前幼兒就有一名曾經歷創傷事件。特殊需求幼兒因其獨特的經歷,創傷風險更高,這些經驗可能導致他們被誤解或標籤化,阻礙在校園中的參與。她表示:「創傷知情照護幫助我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故事,而融合教育則以CRC的參與權與CRPD的合理調整原則為基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包容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吳教授將在即將舉辦的講座「翻轉看見: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實踐」中,談論融合教育的真正含義,並分享如何將創傷知情照護與CRC、CRPD的精神融入實務,幫助教保人員與家長打造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校園環境。 創傷知情照護:融合教育的基礎 吳教授強調,創傷知情照護是實現融合教育的關鍵第一步,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創傷根源,以同理心提供穩定支持。以下是她建議的實用策略,這些策略與融合教育的CRC與CRPD原則緊密相連: 創造安全感,保障參與權     維持固定作息,例如每天定時吃飯與睡覺,幫助孩子在穩定環境中感到安全。   減少突發變化,用溫和語氣預告即將發生的事,增強孩子對環境的掌控感。 ...

1141019『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

圖片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114年研討會 以家庭為中心及兒童早療相關訓練課程 【主 題】 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日 期】114年10月19日星期日9:00 ~17:00 【地 點】線上遠距課程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研討會說明】           在神經發展差異(如讀寫障礙與自閉症)愈受關注的今日,臨床神經科學的進展(例: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 rTMS)與教育現場的教學調整、以及社會福利體系的家庭與權利倡議,往往仍呈現「平行運作」。缺乏整合,導致:早期識別與轉介鏈結不順(醫療端與學校端資訊斷層)、介入策略碎片化(臨床、課室、家庭支持未形成閉環)、權利語言與實務落差(兒童最佳利益/合理調整在政策文件有、現場執行弱)、新興科技(如 rTMS)與功能性教育目標未被對話評估其真實價值等。 本研討會以「神經多樣性 + 兒童權利 + 跨域整合」為核心主軸,連結: 讀寫障礙的循證識別與有效能介入(多層級支持系統 MTSS、結構化語文教學原則、成效監測) 自閉者功能促進中 neuromodulation(rTMS)之科學基礎、適應症、倫理與跨專業協作模式 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合理調整、參與權、免於污名的校園文化鍊結社政資源) 藉由「從大腦到教室再到社區」的縱向串聯與「醫療—教育—社政」橫向協作,建構一個可操作的支持生態系模型。 二、核心目標 1.建立共通語言: 對齊醫療、教育、社政對神經發展差異與功能參與的概念框架(ICF、神經多樣性視角、兒童權利公約 UNCRC)。 2.強化循證實務: 掌握讀寫障礙介入的關鍵原則(音韻覺識、正字法規則、語意/流暢度訓練、進展監測)。 3.探討新興科技: 解析 rTMS 在自閉者之研究證據層級、安全性、個別化目標設定與行為/教育介入整合模式。 4.培養跨域設計力: 重構介入流程(篩檢→功能評估→多層級支持→強化/調整→轉銜)並嵌入權利指標。 5.促進政策與實務接軌: 萃取支援合理調整、家庭賦能與多機構協作的制度建議。 生成共創成果:形成「跨域支持生態系行動框架」白皮書草案或共識聲明。 本次研討會將透過專題講座邀請來自學術界、醫療界與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我們期望藉由跨領域的合作與對話,為兒童神經發展與學習挑戰提...

《從心出發:解開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密碼》—專訪奇美醫院精神科謝珮妍臨床心理師

圖片
  《從心出發:解開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密碼》 專訪奇美醫院精神科謝珮妍臨床心理師 對於自閉症類群(ASD)的孩子來說,社交互動是一項重要卻充滿挑戰的課題。本周邀請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謝珮妍,分享她在自閉症兒童社交訓練的寶貴經驗與觀點。 看見每位孩子的獨特光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謝心理師強調。她指出,許多家長或教師常以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社交問題,但現實遠非如此簡單。有些自閉症孩子語言表達較生硬,卻在其他領域展現驚豔才華;有些則在熟悉環境中能自在地與人互動。關鍵不在於為孩子貼標籤,而是發掘他們的具體困難,透過適當支持提升技能與自信,建立信任並享受友誼的樂趣。謝心理師表示,每個孩子的社交困難呈現方式不同,例如有些孩子不擅長眼神接觸,但對某個主題有深入知識。專業人員的任務是挖掘這些優勢,設計個人化的訓練計畫,幫助孩子逐步突破障礙。 系統化培養社交技巧 社交困難樣貌多元,每種困難背後所需的技巧與規範看似無窮無盡。在臨床上,謝心理師運用 SuperSkills 這套在台灣推行多年的教材來幫助這群孩子。SuperSkills 課程分為四大領域: 基本技能 :包括眼神接觸、適當音量與表情等溝通基礎,這些對自閉症孩子需特別學習。 社交啟動技能 :教導孩子適當開啟對話或互動,例如避免突兀地分享興趣而干擾他人。 社交回應技能 :培養對他人互動的適當回應,提升基本禮貌與互動能力。 與他人相處技能 :著重建立互惠關係,教導孩子調整行為以配合他人,同時學會自我保護。 SuperSkills訓練的核心在於結構化與實用性,將30種社交技能拆解成具體的「成功步驟」,讓孩子易於理解與練習。透過社交困難剖面圖、觀察與訪談結果,專業人員能設定個人化目標,確保孩子在每一步感受到進步。 實作導向的學習方式 謝心理師強調,自閉症孩子的社交技巧學習需循序漸進。SuperSkills課程透過示範、角色扮演與合作桌遊等多元活動,讓孩子在輕鬆氛圍中學習。「這種『做中學』的方式能提升學習興趣,」她說,「我們不從改變認知入手,而是透過示範與成功練習,讓孩子自然調整行為,形成新的互動模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實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對自信心有顯著幫助。例如,當孩子學會適當回應朋友的提問,不僅提升互動能力,也開始對社交產生興趣,進而更願意與人交往。 臨床現場的真實反饋 謝心理師分享了來自孩子與家長...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蔡雨璇

圖片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蔡雨璇 (延伸訪問)   https://www.tacadd.org.tw/2025/07/2.html 在先前的專訪中,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蔡雨璇曾將自我覺察比喻為「孩子內心的觀察者」,指出這項能力如何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與調整行為。她提到,學前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認識與行為調整的時期,家長的陪伴與引導尤為重要。為進一步探討這一話題,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再次邀請蔡心理師以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兒童發展理論出發,一同深入剖析自我覺察在各階段的可能特徵與培養策略。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至約2歲) 這一階段,嬰兒透過感官和動作與環境互動,逐漸開始區分「自我」與「外部世界」。例如,他們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如伸手)能影響環境。 研究(如鏡子測試)表明,自我識別能力(如認出鏡中的自己)通常在18-24個月左右出現,這也是基本自我覺察的開始。 前運算期(Preoperational Stage,約2歲至7歲) 幼兒開始使用語言描述自己(如「我」、「我的」),並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他們能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由於思維仍以自我中心(egocentrism),較難從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自我覺察仍較為局限。   例如,孩子可能開始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具體運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約7歲至11歲) 隨著邏輯思維的發展,兒童的自我覺察變得更細緻。他們開始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例如,他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或決定對他人的影響,並能根據具體情境調整行為。不過,此時的自我覺察仍以具體經驗為基礎,尚未進入抽象層面。 形式運算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約11歲及以上) 青少年開始發展出抽象思維和內省能力,能深入反思自己的思想、情緒及身份。他們可能開始探索「我是誰」這樣的哲學問題,並從社會角色與價值觀等多角度審視自己,展現出批判性與系統性的自我覺察,此階段達更高層次的自我覺察。 基本自我識別約始於感覺運動期末期,而更具抽象的自我覺察概念則會在形式運思期逐漸展開。 促進幼兒自我覺察的實用策略 自我覺察的培養應順應個別兒童的發展階段,而根據幼兒的年齡與發展階段,...

1140817「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主 題】 「如何與家長共處?」親職教育技巧與臨床經驗分享 【日 期】114年 8月17日(星期日) 9:00~12:00 【地 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協辦單位】 適康復健科(樂智康股份有限公司) 【研討會說明】          現今社會中,因為網路資訊發達,關於兒童教養的資訊來源五花八門,許多爸媽也因此對於教養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見解,當家長樣貌的多樣性變高的同 時,治療師需要與家長一起工作變成了另一種挑戰,該如何和不同的家長都能做到有效且正向的溝通,是治療師們的一大課題。課程中會讓學員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困境,並和講師與其他學員共同討論,讓治療師也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感受,且能找到調整的方向。另外,與兒童一起工作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設計遊戲,課程中也會與學員分享如何分析孩子的問題,並且提供設計遊戲的技巧,讓治療師們能學習將發展需求融合到遊戲中的方法,幫助孩子可以更快樂地融入在遊戲中。 【參加對象】  現場早療中心同仁。 【地點】     犇亞商務暨會議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 99 號 15 樓 EE 會議室)。 【 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    目前 26 人分別為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 治療師。 【費用】     免費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114年8月1日止。(人數額滿則提前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Usq68BWRZcN5ZRzs7 【活動課程表】          時間                主題內容                                主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