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突破ASD早期篩檢瓶頸:STASD-T如何填補台灣幼兒自閉症篩檢的關鍵缺口?

圖片
突破ASD早期篩檢瓶頸:STASD-T如何填補台 灣幼兒自閉症篩檢的關鍵缺口? 我們是否錯失了黃金介入期? 台灣幼兒的自閉症ASD診斷往往延遲至三歲以後,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自閉症 早期篩檢工具不足 。目前台灣針對 3 歲以下嬰幼兒的 ASD 篩檢工具相當有限,導致臨床人員只能以語言和社會互動發展遲緩等籠統描述,難以精準識別與及早介入。 自閉的評估工具大致可分兩大類:問卷與觀察評量。相較於家長問卷工具,行為觀察工具通常具備更高的篩檢正確率。但台灣本土的行為觀察篩檢工具相對缺乏,現有的工具多為翻譯或修訂自國外,且存在版權或施測上的限制。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存在的挑戰,高雄醫學大學吳進欽教授的研究團隊,發展出「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篩檢工具 (Screening Tool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oddlers, STASD-T)」,為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提供了一項嶄新且可靠的解決方案。 STASD-T:專為幼兒設計的本土化行為觀察篩檢工具 STASD-T 是一項專為台灣臨床需求量身打造的本土化行為觀察篩檢工具,解決使用國外工具(如 STAT/T-STAT)時面臨的版權限制與材料取得困難等挑戰,推動高品質篩檢工具在台灣的普及應用。其核心特點包括: 15題的行為觀察項目 ,結構化地評估幼兒表現。 專為 36個月以下 的嬰幼兒設計。 評估 ASD早期的核心障礙 ,如遊戲能力、叫名反應、共享式注意力及模仿能力。 此外,STASD-T納入了一項關鍵的創新評估項目: 「同一性行為(sameness behavior)」 。填補現行行為篩檢工具未能充分涵蓋DSM-5核心準則的缺口,大幅提升工具與當代診斷標準的契合度及其臨床應用價值。 STASD-T 信效度與臨床價值: 吳教授在開發 STASD-T 時,已充分考量臨床實務的限制,經研究驗證,STASD-T 是一項值得在台灣推廣的早期篩檢工具。 STASD-T 的主要優勢有: 極佳的篩檢正確率:   訊號偵測理論 (ROC) 下的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顯示 STASD-T 篩檢正確率極佳,初始研究的總分 AUC 達   .93 ,後續研究的最佳表現總分 AUC 甚至達到   .94 。 理想的切截分數: 在針對發展問題幼兒的研究中,若以總分 ...

恭賀本會秘書長徐志雲醫師榮獲第60屆金鐘獎『播客(podcast)獎-生活風格節目獎 』!

圖片
恭賀本會 秘書長 徐志雲醫師 【心身難路上的身心科 podcast】 榮獲第60屆金鐘獎『播客(podcast)獎-生活風格節目獎』! 心身難路上的身心科 Podcast: https://clydakipz0g7s01055iau5l1j.firstory.io/episodes FB: https://www.facebook.com/DirtyWorld

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圖片
當「不愛讀書」成為診斷── 專業人員能提供的教育支持 先前我們邀請到前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曾世杰教授,暢談 孩子的閱讀與寫字難題(2025年07月07日) ,迴響熱烈。本次,我們特別邀請曾教授來2025年10月19日『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線上研討會演講,這場研討會將聚焦於專業人員如何運用跨域思維,幫助這群多樣性的孩子,讓他們重返學習軌道。 曾世杰教授的三大核心策略 曾世杰教授透過超過30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了學習困難的解方不只在於教學技巧,更在於 心理層面的重建 。在準備演講時,我們跟曾老師談到了有效讀寫,曾老師分享了三個策略,從根源上扭轉孩子的學習困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與希望。 1.   證據本位的有效教學 許多孩子不是「不愛學」,而是因為反覆的挫敗感而認為自己「學不會」。曾教授認為,當孩子看到自己進步,那種喜悅與自信才是最強大的學習燃料。要幫助孩子,第一個策略就是系統性地為孩子創造微小、可見的成功經驗,打破「我很笨」的自我否定。 視覺化進步:   學習如何將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例如運用類似「Flashcard分區法」的工具,讓孩子親眼看見自己從「不會」到「精熟」的進展。這能有效提升他們的 掌控感與內在動機 。 精熟為王:   掌握如何專注於基礎能力的精熟(例如字母拼讀與常用字解碼),而非盲目追求廣度。當基礎能力自動化,孩子的大腦才能釋出資源,用於更複雜的理解與思考。 實例分享:   曾教授在卑南國中進行的字母拼讀補救教學,使用直接教學法,在短短六週內,透過有系統的練習,成功讓放棄英文的孩子重拾英語學習的自信。 2.   績效責任制(Accountability)的管理 當家長因焦慮而對孩子施加過度壓力,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導致作弊或情緒崩潰。對於焦慮的大人們,曾教授第二個策略是引導家長放下焦慮,成為孩子溫暖而堅定的陪伴者。 擁抱錯誤:   讀書雖然是孩子的事,建構一個有效學習環境是大人的責任。對於這群孩子,大人要學習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怕丟臉與犯錯」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知道,犯錯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機會。這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學習焦慮,避免因害怕而產生的行為問題。 結構化練習:   指導家長運用「有結構的時間安排」(例如番茄鐘工作法),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專注學習,搭...

1141130『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篩檢工具』工作坊,南部場來囉,歡迎報名參加!

圖片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以家庭為中心及兒童早療相關訓練課程 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篩檢工具工作坊 (Screening Tool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oddlers, STASD-T) 【課程簡介】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於114年11月30日(星期日)舉行『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篩檢工具』工作坊。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被認為是先天、長期的神經發展疾患。40年前,ASD的盛行率低於千分之一,但現在的盛行率已經超過2%。盛行率的快速增加,顯示需要提供早期療育與家庭服務的患者與家庭數目增加。許多研究已經指出ASD患者在3歲以前進行療育服務與訓練,對患者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正面效果。然而,在台灣,ASD要在3歲以前被診斷或篩檢出來,並不容易。ASD早期篩檢或早期診斷的困境,部分是來自於早期篩檢工具不足,特別是本土ASD幼兒篩檢工具。本次工作坊目的是介紹高雄醫學大心理學系吳進欽教授,自行發展的ASD幼兒篩檢工具。本工具可以用來篩檢3歲以下ASD幼兒。         許多家長在小孩學步期,便已經發現小孩出現異常,但是卻不一定知道真正問題為何。透過評估ASD幼兒早期社會溝通能力的缺陷,可以鑑別小孩的問題是ASD或其他類型落後。ASD幼兒篩檢工具可以分成家長問卷與遊戲互動(行為觀察)兩類型。台灣臨床實務工作者,因為工作負擔重,評估ASD幼兒,相當依賴耗時短的家長問卷。然而,家長問卷的正確率取決家長的小孩行為問題與問卷題目的瞭解。弱勢家庭的家長,對於幼兒發展或ASD症狀知識較為不足,常導致問卷篩檢結果不太理想。一般而言,家長問卷在區分ASD與一般發展幼兒的正確率理想;但是,區分ASD與發展遲緩幼兒的正確率(約70%)就比較不理想。若要區分ASD幼兒與發展遲緩幼兒,遊戲互動的篩檢工具,是比較好的選擇。遊戲互動的篩檢工具,可以減少照顧者偏誤所帶來不利影響。         「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篩檢工具」是吳進欽教授,參照國際上的篩檢工具及研究經驗,所編製而成的ASD幼兒篩檢工具,用來評估幼兒早期社會溝通能力。不同於過去篩檢工...

恭賀本會常務理事吳佩芳教授、監事翁菁菁醫師榮獲第十四屆「早期療育棕櫚獎」!

圖片
恭賀本會 常務理事吳佩芳教授、監事翁菁菁醫師 榮獲第十四屆「早期療育棕櫚獎」! 第十四屆早期療育棕櫚獎  得獎名單

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圖片
從大腦到教育現場:倪信章醫師談發展障礙的 神經基礎,以自閉症為例 引言:發展障礙與大腦科學 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s)涵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等多種樣貌。這些孩子在語言、學習、注意力與社交上遇到的挑戰,往往不只是「行為問題」,而是大腦結構與功能失衡的反映。 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我們知道發展障礙的困難源自於 神經網絡的非典型發展 。在眾多發展障礙中,自閉症光譜疾患是目前影像研究最完整的領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案例,幫助我們觀察「大腦如何影響發展」。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倪信章醫師 長期關注神經影像與臨床介入,他將在   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舉辦的【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線上繼續教育研討會中,分享「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在自閉者的應用 」。會前我們特別專訪倪醫師,談談自閉症腦部的最新發現,並展望臨床介入的新契機。 【主 題】 從神經可塑到教育現場: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跨域支持 【日 期】114年10月19日星期日9:00 ~17:00 【地 點】線上遠距課程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384qfkuNTMeuxGDm9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專訪】倪信章醫師:從腦網絡異常到治療新契機 ——  rTMS 在自閉症的應用 問:自閉症的孩子,大腦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倪信章醫師: 「最新的神經影像研究顯示,自閉症並不是某一個腦區異常,而是多個腦區之間的連結與協調失衡。這種失衡影響了所謂的『社交腦網絡』,包括杏仁核、梭狀迴、後上顳溝等區域。研究指出,自閉症者在辨識臉孔時,梭狀迴活化較低;在解讀他人情緒時,杏仁核反應異常;在理解眼神與動作意圖時,後上顳溝活化不足。這些異常正好對應到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的困難。」 問:除了社交腦,還有哪些腦區被認為重要?   倪信章醫師: 「小腦過去被視為只負責動作協調,但近十年研究證據發現,小腦也參與語言、注意力與情緒調節。MRI 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小腦,經常出現結構異常。功能影像也發現,自閉症患者的小腦與大腦之間的連結呈現非典型模式,甚至會出現與...

1141012「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114年度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暨研討會 「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主 題】 「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與專業人員之賦能」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課程 【日 期】114年 10月12日(星期日) 8:50~12:30 【地 點】 線上課程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研討會說明】         目前在台灣大部分的早療醫療人員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宥於醫療形式架構、健保給付、專業養成的限制,缺乏較完整深入近便的親職指導、心理支持。 對發展遲緩兒童的幫助,照顧者、 專業人員( 包括醫療人員老師社工)均是最貼近孩子也是最關鍵的角色。但在長期照顧的過程中也常遭遇一定程度的困擾與壓力。故如何適當的自我照顧與維持韌性是漫漫長路上極其重要的關鍵因素。 此課程即聚焦於如何務實有效的幫助家長及如何照顧提供照顧的自己! 陳錦宏醫師: 講題: 讓孩子如此幸運地遇見你 : 台灣發展弱勢兒童照顧者賦能生態系的建立 在台灣,有25-30%的兒童面臨心理發展上的弱勢問題,包括焦慮、ADHD、自閉症和妥瑞症等。其中,以ADHD為例,陳錦宏醫師從臨床上的案例觀察到進一步的家庭校園研究顯示,這類孩子的家長和老師深受孩子症狀影響,常感到教養上的困難與挫折。因此陳醫師創立了結合專業者及照顧者雙主體模式的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旨在如何透過長期專業者支持培力親師照顧者,讓親師能成為照護這類孩童的優質能量。ADHD心動家族協會模式強調以家庭及學校為中心的兒童精神心理衛生社區照護,十幾年來已舉辦了2000場親師培訓活動,吸引60,000人次參與,成為國際上備受重視的模式,受邀至亞洲六個國家分享,並被國際專業通訊專文介紹。 為了進一步推廣此實體模式經驗,協會團隊近幾年開始結合「心保親職賦能數位平台 」進行以數位模式為基礎的「心動全台灣」計畫,以數位模式為核心,讓專家教養技巧與支持長期進入家庭與校園。計畫以系列影音課程、直播講座與共學社群,長期陪跑照顧者。目前已建立 14 個「數位之心友善社區」,提供家長、教育人員及照護者參與;另外也針對 0-6 歲離島早療家庭與安置機構開設專屬課程。截至 2025 年 7 月,已超過 1,397 個家庭與學校照顧者參與計畫,累計...